2017-11-24 09:49:00
146萬名果農、206萬畝果園、年產值120億元……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區(qū)域化的栽植規(guī)模,日益優(yōu)化的產業(yè)結構,讓蘋果成為山西運城市農民致富的“金蘋果”。
果園種“雜草” 蘋果穿“新衣”
山西運城,處于北緯35度的黃土高原區(qū),土層厚、光照足、海拔高、溫差大,是世界公認的蘋果“黃金生產帶”。然而,好地未必長出好蘋果。過去,由于果農管理粗放,技術落后,運城蘋果種植面積一度萎縮。
果業(yè)突圍,必須提檔升級。首先,果園間伐,一場“果樹革命”拉開帷幕。“果樹過密,會影響光照、養(yǎng)分,蘋果質量差,產量也上不去。”臨猗縣果業(yè)局局長楊勇說。
“果樹少了,老果園活了。”臨猗縣北辛鄉(xiāng)王申村果農李前程說。如今他的果園8米行距、8米株距,果園透了氣,本該進入“暮年”的果樹又煥發(fā)青春,產量翻番,每畝收入從幾千元到了2萬元。
蘋果雙套袋,也是運城農民的發(fā)明。萬榮縣果農李則成說:“膜袋+高檔紙袋,蘋果穿上這兩件‘新衣’,不受蟲害,無污染,果面光潔,優(yōu)質果率能達90%,而且1個蘋果套袋成本不到1毛錢,但套袋后的無公害蘋果,一斤能多賣5毛,算下來一畝果園能增收5000多元。”
優(yōu)質蘋果“按個賣”小果農對接大市場
運城市果業(yè)發(fā)展中心主任靳國全說,在運城,果園間伐、果實套袋、施有機肥、壁蜂授粉、生物防治和物聯網等六大技術集成,已經成了蘋果標準化生產的“規(guī)矩”,從無公害到有機蘋果,全市蘋果優(yōu)種率超過70%。
別人的蘋果論斤賣,一斤兩三元,而臨猗縣角杯鄉(xiāng)上豆氏村果農吳忠定的蘋果論個賣,一個就能賣10元!“合作社統(tǒng)一管理,施有機肥,不打化學農藥。這樣種出來的蘋果著色更紅,含糖更高,不少客戶慕名而來。”吳忠定說。
據悉,今年前三季度,運城蘋果出口達到12.6萬噸,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總和,運城蘋果已經出口澳大利亞、俄羅斯、秘魯等20個國家和地區(qū)。
一、二、三產融合 把蘋果“吃干榨盡”
“有了果汁企業(yè)的訂單,蘋果的價格就能托了底。”萬榮縣王顯鄉(xiāng)偏店村果農劉玉虎說。落戶萬榮縣的北京匯源集團萬榮有限公司,一年就能加工蘋果15萬噸。在運城市,目前已經有海升、中魯等9個果汁加工龍頭企業(yè),年生產濃縮果汁35萬噸,產量和出口量均占到全國的1/3,一年就地消化果品200萬噸。
與此同時,萬榮縣用果肉制成果脯、果酥脆片、果醬等休閑食品;用果枝加工菌棒,進行菌菇種植;利用果籽提煉生產蘋果籽油、蘋果籽蛋白等。把一個蘋果“吃干榨盡”,產生數倍增值收益。
“以前果農們把裁剪的果樹枝當柴燒,現在都變成了能掙錢的‘金條條’。我現在有兩個香菇大棚,把修剪下來的果樹枝磨成粉末,制成菌棒,一年純收入5萬多元。”萬榮縣王顯鄉(xiāng)農民王翠香說。
自從開了采摘園,臨猗縣臨晉鎮(zhèn)果農許行立忙得不亦樂乎,“每天都有十幾輛車進園子,許多城里的小孩看啥都新鮮。”看花賞果、農事體驗、采摘嘗鮮,游客休閑拉動了蘋果消費,比傳統(tǒng)蘋果種植增收近3倍。如今,運城果業(yè)真正實現了區(qū)域內一、二、三產業(yè)融合發(fā)展。(王飛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