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30 09:49:00 蔡秾
核心提示:大棚放風,菜農(nóng)再熟悉不過了,就是早晨拉開草簾打開放風口放出棚里的濕氣,過會兒再關閉放風口保溫。這項工作看似簡單,卻也不好掌握,放風不當,會導致棚內蔬菜植株參差不齊,壯弱有別,使蔬菜品質差,產(chǎn)量低。那么菜農(nóng)在放風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溫度表設置要合理
大棚放風的重要依據(jù)是看溫度表,溫度測量準確與否直接關系著蔬菜是否處于適宜生長的環(huán)境中。有的菜農(nóng)為方便讀取溫度,只在靠近棚門的一端設置溫度表,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棚門口附近的溫度相對較低,如果按照其顯示的溫度調整通風口,必然導致棚內溫度偏高,影響蔬菜的正常生長。
建議菜農(nóng)在棚內東西向均勻設置3支溫度表,然后取其平均值,以減少誤差,并將溫度表的下端置于蔬菜生長點以上10厘米左右為宜。
放風口大小要依據(jù)風向、位置等確定
不少菜農(nóng)反映,大棚內一頭蔬菜生長不良,而大棚另一頭的蔬菜生長卻非常好,尤其是一些轉色的茄果類蔬菜,如西紅柿,總是在大棚的一頭出現(xiàn)青皮果等。同樣的大棚,同樣的管理方法,為何大棚兩頭的蔬菜會長勢不一樣?
總的來說,這是棚內兩頭溫度不同導致的。在風向不同時,棚內不同地點的溫度不同:無風或略有東北風(或東南風)時,棚西端的溫度一般要比東半部高2℃~3℃,而風較大時,棚東端反比西端高2℃左右。當有西北風或西南風時,東西兩端的溫差會在3℃以上(西端高),且風愈大,溫差愈大。
如何根據(jù)風向確定放風口大???當刮偏西風或西風時,風會順著放風口進入棚中,從而導致棚內東頭溫度較低,菜農(nóng)可以在放風時將東頭放風口適當關小,而將大棚西頭放風口加大,以降低棚西頭的溫度,保證棚內溫度一致。反之,當遇到東風或者偏東風時,則要采用相同的管理措施。當刮南風或者北風時,才可將大棚東西兩側的放風口敞開到大小一致。
另外,由于大棚兩山墻會見光吸熱,導致棚兩頭溫度升高慢一些,棚兩頭溫度低于大棚中間的溫度。在放風時,菜農(nóng)應將大棚兩頭的放風口開得稍小一些。
切莫心急,注意分步放風
拉棚1小時后,先進行小口放風7~8分鐘,風口寬一般5厘米左右。其目的是為了放進二氧化碳,加強作物的光合作用、排出濕氣和有害氣體。當棚溫升至作物所需高溫的上限時,再放一次風,將溫度逐漸降至適宜蔬菜生長的范圍內。中午時間(12時至下午2時),作物的光合作用處于“午休”狀態(tài),為減少其呼吸消耗,可將棚溫酌情下調2℃左右。
如果蔬菜侵染了如灰霉病、葉霉病等病害,通風應該有所差別。第一次放風半小時后,及時拉上風口,使棚溫迅速升至30℃~35℃,保持一個小時左右,然后進行第二次放風。目的是制造不利于病原菌生長的環(huán)境條件。
澆水后,應先提溫再放風排濕
冬季大棚澆水后棚內地溫降低明顯,若在澆水后緊接著通風,會使棚內溫度一直保持在低位,地溫自然也提升不上來。根系長時間處于地溫較低的環(huán)境下,就容易出現(xiàn)損傷,進而導致其吸收水肥的能力變弱,蔬菜生長發(fā)育受阻。
棚溫較低時,過早放風會使棚內濕度增大,所以通常為排出濕氣應先提溫后放風,只有提高了棚溫才能把濕度降下來。沒有提溫在先,放風排濕是難辦到的。
正確的做法是:冬季澆水后,選晴天上午拉棚后,保持通風口關閉,一直到棚內溫度升高至30℃以上時,開小口放風半小時后再開小口通風,持續(xù)至下午3時左右,棚室溫度降低至23℃~25℃,關閉通風口。棚內溫度降低到20℃左右時,再開小口通風15分鐘左右,然后覆蓋草苫或保溫被進行保溫。
陰天也要注意放風
陰天不能放風過早,以防棚內溫度降低,影響蔬菜的生長。在放風時可以選擇中午12時到下午2時進行,將放風口開到6~8厘米為宜,放風10~15分鐘即可,然后及時將風口關閉,以防棚內溫度降低過大。
間隔30分鐘后,再次放風10~15分鐘,這樣經(jīng)過連續(xù)2~3次的間隔放風,可使棚內的大量有害氣體排到棚外,同時也利于棚內濕度的降低,抑制病害的發(fā)生。寒流到來或刮大風的天氣可不通風。在冬季及早春遇到連陰天時,在棚內溫度允許的情況下(16℃以上),一定要將放風口敞開進行通風。這樣做的目的是將棚內的濕氣及有害氣體排出棚外,避免發(fā)生氣害。(蔡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