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6 15:45:33 劉郁林
前幾日,看到朋友圈里有人在曬薺菜的圖片,棵棵薺菜黃中帶綠,那份綠晶瑩透明,散發(fā)著春天的氣息,氤氳出春天的芬芳。
薺菜是舌尖上的美味,葉小而細(xì),花多為白色。清明前的薺菜是最鮮嫩的,人們都說春早薺菜 香。鄭板橋曾題詩云:“三春薺菜燒有味,九熟櫻桃 最有名。”“二月二,挑薺菜,薺菜包餅精拽拽,不吃不吃兩三塊”,這鄉(xiāng)間的歌謠更形象地寫出了薺菜的鮮美和帶給我們無盡的誘惑。
薺菜性涼,味甘淡,并且有多種藥物功能,民間 有“陽春三月三,薺菜當(dāng)靈丹”的諺語,流傳著“春食 薺菜賽仙丹”的說法。
薺菜發(fā)苗于嚴(yán)冬,茂盛于早春。在春寒料峭的時候,薺菜就迫不及待地從土里冒出來,田地里,荒野上,山坡旁,溝渠邊,只要有泥土的地方,就有可能有它的身影。辛棄疾的“城中桃李愁風(fēng)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就是盛贊它生命的自信和力量。
“春入平原薺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鴉。”辛棄疾 的《鷓鴣天》正是應(yīng)景。“打過春,赤腳奔,挑野菜,拔 茅針”。立春后,天轉(zhuǎn)暖,大姑娘、小媳婦、老婆婆,都握著小鏟,挽著小籃在風(fēng)和日麗的春日,到田間,到山上去挖薺菜。
田野里不僅有鳥兒的啁啾,空中還飄蕩著女人 們清脆的笑聲;風(fēng)中搖曳的不僅僅是美麗的薺菜 花,還有姑娘們色彩斑斕的頭巾,一派“時繞麥田求 野薺,強(qiáng)為僧舍煮山羹”的熱鬧場面。
挑野菜是一個累活,更是個技術(shù)活。首先要會 辨別薺菜,其次還要會挖,最好是連根挖起,因為營 養(yǎng)都積蓄在根上。記得有一次我挖了一籃子的薺 菜,回家興致勃勃地分享炫耀,婆婆從籃子里只挑出了一小把的薺菜,說剩下的那些都是什么鵝菜, 雖然也好吃,但絕沒有薺菜味美可口。
知道我愛吃薺菜,每年初春的時候,婆婆都會 給我準(zhǔn)備一大包薺菜,大包里是分好的一小包一小包的,一小包恰好夠一頓吃的;有已經(jīng)用熱水燙好的,可直接放入冰箱里冷凍;也有新鮮的,直接炒菜 或者包餃子,每一棵薺菜都摘得干干凈凈,沒有一 片黃葉子,更沒有一片爛葉子。
婆婆是個勤勞細(xì)心的人,一生都奉獻(xiàn)給了兒 女和家庭。如今婆婆已是耄耋之年,自從我女兒 出生后,婆婆就從鄉(xiāng)下搬來和我一起住。雖然再 也吃不到婆婆親自挖的薺菜,但難忘婆婆做的薺 菜的味道。
春風(fēng)又起,“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 些”,又到了“春山 蕨長薺菜肥”的季節(jié),好想“呼子來挑薺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