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3 17:15:46 孫樂 張小雄
本報訊(孫樂記者張小雄)經過精選、清洗、分離、沉淀、提取、加熱、和面、漏粉、冷凍、晾曬等近20道工序,“土疙瘩”洋芋就變成了晶瑩透亮、光滑爽口的粉條。近年來,子長縣南溝岔鎮(zhèn)東溝河村憑借著粉條加工這一產業(yè),闖出了一條致富路,成為遠近聞名的“手工粉條村”。
東溝河村位于南溝岔鎮(zhèn)東南部,村子梁峁起伏,溝壑縱橫,無污染,有500多畝的洋芋種植土地。由于該村種植的洋芋淀粉含量高,因此,東溝河人百余年前就有加工粉條的傳統。雖然粉條加工是東溝河的傳統產業(yè),之前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生產模式多為小作坊式,規(guī)模小,各自為戰(zhàn),因此,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2015年,在南溝岔鎮(zhèn)的大力支持下,由東溝河村第一書記路正發(fā)起成立了正合手工粉條加工合作社。合作社建成生產廠房28間,實體銷售店1間,共投入資金260萬元,主要以生產純手工、無公害、高品質的粉條為主,小雜糧生產為輔,預計年生產優(yōu)質粉條30萬斤,年產值可達300多萬元。今年,合作社為了擴大生產規(guī)模和開拓市場,成立了子長縣東溝河村正合手工粉條加工合作社張家溝分社,廠址位于子長縣張家溝村,分社現有廠房13間,功能設施齊全,總投資50余萬元。今年4月,該分社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SC)認證,是集生產銷售粉條系列產品為一體的食品生產企業(yè)。
筆者在東溝河村正合手工粉條加工合作社看到,在干凈整潔的廠房里,49歲的東溝河村村民路瑞林正在用傳統的工藝進行漏粉。路瑞林說:“我從小學會漏粉,19歲就開始幫人家漏粉,一干就是30多年?,F在,我是正合手工粉條加工合作社的技術顧問,我們堅持用傳統的技術制作粉條,口感非常好。”
正合手工粉條加工合作社對于社員的粉條質量進行把關,用傳統手工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使生產出來的粉條質地純凈、色白條直、晶瑩剔透、柔軟勁道、口感爽滑。最后,再對粉條進行統一包裝、統一銷售。50多歲的村民路正良說:“現在好了,村里有了這專業(yè)合作社,專門有人進行指導,從收購洋芋、制作粉條到最后銷售都有人管,我們啥都不用愁,發(fā)家致富是遲早的事。”
合作社負責人路正介紹,合作社現有社員82戶,生產細粉、二細粉、寬粉、手搟粉、粉撥溜等產品,手工粉條產量達20多萬斤,總產值達518萬元,僅粉條加工人均收入就達9700多元。2016年,東河村還申請了商標,對產品統一包裝,在縣城開起了粉條直營店。同時,依靠“互聯網+”的快車,合作社通過網絡渠道銷售、宣傳東溝河手工粉條,打造東溝河粉條的品牌。
“我一大早就趕過來了,這次又買了100多斤粉條,因為他們的粉條就是好吃。”在子長縣城的粉條直營店,專程前來購買粉條的餐飲店采購員趙師傅一邊往車上裝貨,一邊告訴筆者。南溝岔鎮(zhèn)黨委副書記強前表示,為了進一步做大做強南溝岔鎮(zhèn)粉條產業(yè),南溝岔鎮(zhèn)將東溝河村手工粉條加工作為全鎮(zhèn)重點產業(yè)來抓。如今,南溝岔鎮(zhèn)手工粉條已經步入了陜西各大市場,并銷往山西、北京、新疆等地,成為人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實習編輯: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