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1 11:42:00
說起嚴德敏,那可能是安徽省肥西縣的一顆“開心果”。已經年近七十的他,張口就能說快板,每天樂呵呵,給人們帶來不少快樂。“我與農機接觸,始于童年。那時,每當看到土路上跑過的拖拉機,我們小孩總是追著跑,拖拉機駕駛員即使灰頭土臉,也能吸引無數令人羨慕的目光,我夢想著,有朝一日,那個開拖拉機的人就是我。”
拖拉機手成為童年的夢想
回憶起過去的點點滴滴,老嚴難掩激動地心情。1971年,在父親的支持下,嚴德敏到安徽省宿松縣“五七”干校農機班學習,畢業(yè)后的他回到了嚴店公社嚴店大隊集體企業(yè)辦開拖拉機,有幸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拖拉機駕駛員,終于夢想成真。
好景不長,改革開放初期的分田到戶或聯產承包后,原有的拖拉機站紛紛解體,部分老農機廠先后倒閉,老嚴也失業(yè)了。“有時天降大雨,莊稼不能及時收割,稻莖枯萎倒伏,谷粒脫落、霉變,糧食質量和產量無法保證。加之,土地分到每家每戶,田劃小、地分散,大小不一樣,不僅影響機器的推廣,更影響農業(yè)的整體發(fā)展。在那時候,‘分田到戶,農機無路’之聲不絕于耳。”老嚴說道。
1986年,嚴德敏到處借錢,攢夠了幾千元買了一臺二手拖拉機,一邊跑運輸,一邊耕地,一年多的時間里終于把債還清了。閑不住的老嚴又開始琢磨著干點啥,這時候,國家大力倡導農田水利改造,他就與朋友合伙買了推土機,幫助村民挖池塘,一天能挖500多方土,掙得千元。隨后幾年,他連續(xù)購買了4臺機器,從水利工程到公路、鐵路建設,成了遠近聞名的“萬元戶”。
2000年之后,大批青年去城里務工,農村勞動力短缺成為普遍現象,無人種地成為難題。于是,嚴德敏重拾舊業(yè),從上海購買了旋耕機和收獲機,開始了他人生中以農機為“三農”服務的事業(yè)。嚴德敏先后創(chuàng)立了“肥西縣農機科技示范園”“肥西縣德敏農機作業(yè)服務有限公司”“肥西縣德敏農機農民專業(yè)合作社”“肥西縣中意農機有限公司”等農機服務實體,農機作業(yè)和農機維修設備等固定資產達2000萬元,合作社率先取得全省首家農機維修一級網點,并在肥西縣中意有限公司建立農機“驛站”,給農機手提供方便,服務農戶達1.2萬余戶。同時,他還曾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國家農業(yè)部科技推廣貢獻獎,并連續(xù)兩屆當選省人大代表。
為農機服務傾其一生
眼看著生活越來越好了,農機保有量也越來越高,老嚴并沒有停滯不前。幾十年的農機生活讓他認識到,提高農機作業(yè)效率,滿足農機基本需求才是關鍵。老嚴覺得,農機的基本需求很簡單,就是沒油了有油加,累了有地停,壞了有人修,可這些需求現在依舊很難滿足。
在他看來,農機的故障率和維修難度要比汽車大百倍。農機在深淺不一、大小不等的田塊里作業(yè),有無數個轉彎和掉頭。“如收割機械,它有很多部件組成,‘動力、傳動、行走、收割、扶禾、輸送、脫粒、震動、篩選、排塵、輸糧歸倉、切草粉碎還田等’。一臺收割機一天的作業(yè)量大約在50—100畝,相當于人工收割100—200個勞動力的工作量。農機作業(yè)環(huán)境復雜、惡劣,時常出現故障,但是,面對突如其來的故障、農機‘急診醫(yī)生’卻很少在線。”他說。眾所周知,農忙時節(jié),搶的就是時間,但多數出現故障的農機得不到及時診斷、維修,造成農機處于“罷工”狀態(tài),有的農機“帶病”作業(yè),往往因一些小毛病引起大故障,給農機作業(yè)帶來安全隱患,不僅降低了農機的生產效益,還對農業(yè)生產產生惡劣的影響。“鐵牛好使毛病多,有病鐵牛好趴窩,鐵牛需要檢修好,使用鐵牛效率高”。老嚴希望這個順口溜能讓農機人常記心間。
他告訴記者,維修工常常是一身油漬,汗流浹背,爬在“鐵疙瘩”上,僅維修前清除農機里的泥土、農作物殘渣、腐爛物和其它附著物等就十分辛苦。艱苦的工作導致維修工紛紛轉行,維修隊伍逐漸萎縮。農機維修有多苦,老嚴感同身受。“老一代維修工不適應現代技術需求,農村的年輕人大都接受不了維修農機的臟苦累,高等院校畢業(yè)生嫌維修環(huán)境惡劣不愿從業(yè),致使農機維修后繼無人,維修人員青黃不接,技術人才嚴重匱乏。”老嚴說,他切身感受到,“現代農業(yè)靠農機,須把農機服務好;要想維修質量好,專業(yè)技術要確保;維修農機兩要素,場地人才不可少”的道理。
為了更好地服務農業(yè),老嚴帶著兒子始終不渝地堅守在農業(yè)領域數十年。同時,為了讓社員技能“不落后”,嚴德敏常常組織開展農機新機具、新技術培訓,給農機手“充電”,讓他們通過“學”“看”“問”“練”“走”的方法,邊學習、邊實踐,使學員們進一步掌握機械性能、操作規(guī)程和安全知識,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農機操作能手。
“過去農民忙的慫,現在機械一條龍,人工辛苦累幾天,農機作業(yè)一瞬間。”嚴德敏從事農機作業(yè)服務已經有五十多個春秋,他這樣總結到,“現在的農村大變樣,耕地用的旋耕機,播種用的播種機,收獲用的收割機,打農藥用的是飛機,多好!”(金娟)
實習編輯:張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