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30 18:46:24
親歷·見證
我和我的祖國
丁繼坤
在我們村的東邊,有一棵老槐樹,老干虬枝,飽經(jīng)滄桑,旁邊有一口轆轤井,它那甘甜的清水,養(yǎng)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由于我們村地處高原,所以水井特別深,攪水用的繩索有十幾米長。我記得一開始用的是幾十斤重的粗繩索,攪水時必須得有兩個人,一個人攪水,一個人拽繩索,攪一桶水上來累得兩個人滿頭是汗。那時候,幾十戶人家共用一對木桶,誰家用完了,就將木桶放在對門的石墩上,這種情況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60年代末。后來,因為抗旱灌溉需要,家家戶戶用上了鐵桶,結束了用木桶的歷史。
為了延長繩索的使用時間,村里專門制作了一個輪流“出索牌”,把各家各戶的名字寫在上面,輪到誰家了,就由那一家安排一個人,負責晚上無人攪水時將繩索放在井邊晾干。每家每戶輪流“出索”,成了我們村生活中的一部分。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繩索先后變成了尼龍繩、鐵絲索,人們攪水比以前輕松多了。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家里水缸沒水了,母親著急做飯,父親還沒有從地里回來,我便自告奮勇地說:“我長大了,讓我去攪水。”母親沒辦法,只好和我一起去。當時,由于我力氣小,弄了好長時間,就是沒攪到一桶水。我越著急,就越慌亂,只聽“咕咚”一聲,繩索和水桶掉進了井里,母親嚇得臉上煞白。從此,母親就堅決不讓我攪水了。那時候,水桶掉進井里時有發(fā)生,甚至還有小孩不小心掉進井里。
每逢大旱年份,井里水源不足,每次只能攪半桶水,而且比較渾濁,要沉淀許久才能使用。為了能吃上干凈的水,村里請來工匠下到井底挖淤泥。在井下勞作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時常有事故發(fā)生。當時生產隊缺乏資金,用工和費用只能由吃水的幾十戶村民共同承擔。一旦開始挖淤泥,就要晝夜不停地干,否則會半途而廢。那次,我們輪班連續(xù)挖了五天五夜,直至疏通泉眼,水源才正常。
1988年,村委會把生活用水提上了議事日程,先后籌集3萬余元,從河北購買了自動上水器、塑料管、水表、水龍頭等材料,給一部分村小組安裝了自來水。到了1991年,村里趁著韓城礦務局在我村打深水井的機遇,把自來水管道接到了全村700多戶農家,讓大家用上了干凈衛(wèi)生的自來水。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經(jīng)常停水,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村里飲水問題。有的農戶只好在院里打水窖,平時存水,以備急用。1996年,全省農村實施“甘露”工程,到1998年底,基本解決了農村飲水困難。
2017年,伴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我們村新建了樓房,村民住進了新房,生活用水接通了自來水公司的城市供水管道,許多農戶還用上了礦泉水、純凈水。
一滴水能映出太陽的光輝。從過去農村用轆轤井攪水,到如今用上干凈衛(wèi)生的自來水,有力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后農村飲水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