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7 11:50:58
吳艷琴
綿綿的秋雨淅淅瀝瀝,不知疲憊地下了半個多月,太陽終于露出了久違的笑臉。趁著好天氣,我和丈夫決定驅車回老家看望父親。
一路上被秋雨洗刷過的樹木、花草柔美嬌艷。湛藍的天空、茂密的樹木、嬌艷的花朵、清新的空氣、長勢喜人的莊稼令人陶醉。車子沿著寬闊的馬路行駛,不知不覺到了村頭。腳剛落地,老父親就聞聲出來迎接我們。
“爸,咱家干啥呢,咋這么多人?”
“你弟弟剛剛買回了熱水器和燃氣灶,大伙兒過來看熱鬧呢!”
“啊,咱家通天然氣了,這么快?”
“可不是嘛!如今政策好,咱農(nóng)村干啥都快:修路快,看病合療報銷快,老年人高齡補貼發(fā)得快,這不,天然氣通得更快!以后你們回家再也不用拉風箱燒火做飯了,咱們也用上了煤氣灶咧!”說話的是鄰居的嫂子。
“現(xiàn)在城里有的,咱們農(nóng)村一樣都不少,城市和農(nóng)村的差距越來越小咧!”另一位嬸子說道。
“姐,我給咱家裝上了一個大容量的熱水器,下次回來就準備裝暖氣,爭取天冷之前把暖氣裝好,今年冬天咱爸在家就不受凍咧!”弟弟自豪地說。
你一言,我一語,大家說得熱火朝天,我的思緒卻被拉回到從前——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nóng)村娃,20世紀90年代初大學畢業(yè)后,到城里參加了工作。從小生活在農(nóng)村,農(nóng)村的風俗習慣、人情世故、舊貌新顏無不深深地烙在我的心底。這幾十年來,從炊煙到燃氣灶的變化,農(nóng)村有說不完的故事。奶奶告訴我,她們那個年代,做飯、燒炕都用柴火。柴火不夠燒,每年收完麥子,人們會用很細的竹竿緊貼著地皮,把僅剩的麥茬抽打下來當柴火用。再后來,秋天葉落的時候,如果前一天夜里刮大風,凌晨三四點母親會把我從被窩里拉起來,趕早和她一起去水渠邊、大路旁掃落葉。掃來的落葉曬干儲存起來,冬天燒炕取暖用。
為了存足量的柴火,種完麥子后,我們小孩子會把種地時翻耙出來的玉米根撿起來,用籃子提到路邊或地頭,用棍子敲打完粘在根上的泥土,然后撿回家當柴燒。農(nóng)閑時候,父親會拿著镢頭、鐵锨等工具去挖樹根,往往一天時間才能挖回一兩棵,拉回家劈碎,曬干后才能用。這雖然費事,但在當時卻是做飯最好用的柴火。再到后來,慢慢富裕起來的農(nóng)村人買煤炭來燒,那已經(jīng)是很大的改觀了。兒時的黃昏,做飯或燒炕時煙霧籠罩著村莊,人們似乎也灰頭土臉的。現(xiàn)如今,大家都用上了清潔、高效的天然氣,美麗村莊不再是夢想了,可謂是煙霧散盡山水新。
70年的期盼,70年的奮進,新中國發(fā)生了舉世矚目的變化。展望未來,鄉(xiāng)親們肯定會更加富有,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