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2 15:00:00
秸稈反應堆在低溫季節(jié)應用對根系養(yǎng)護和地溫的提升有明顯效果,補肥、養(yǎng)土,能夠改善土壤通透性,利于根系深扎。其次產生一定熱量,保證根系生長的地溫;再次利于土壤氣體的交換,供白天光合作用進行。
具體設置流程如下:
一是開溝:一堆雙行,采用大小行種植。大行(操作行)寬100—120厘米,小行(種植行)寬60—80厘米,就在小行位置開溝,溝寬60厘米或80厘米,溝深20—25厘米,開溝長度與行長相等,開挖土壤分放溝兩邊。
二是鋪秸稈:開溝完畢后,在溝內鋪放秸稈。一般底部鋪放整秸稈,上部放碎秸稈。鋪完踏實后,厚度25—30厘米,溝兩頭露出10厘米秸稈茬,以便于通氣。
三是撒菌種:每溝用專門的反應堆菌種6公斤或酵母菌5公斤,均勻撒在秸稈上,并用锨輕拍一遍,使菌種與秸稈均勻接觸。
四是覆土:將溝兩邊的土回填于秸稈上,覆土厚度20—25厘米,形成種植壟,并將壟面整平。
五是澆水:澆水以濕透秸稈為宜,隔3—4天后,將壟面找平,秸稈上土層厚度保持20厘米左右。
六是打孔:在壟上用細鋼筋打三行孔,行距25—30厘米,孔距20厘米,孔深以穿透秸稈層為準,以利通氣發(fā)酵,促進秸稈發(fā)酵,等待定植。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秸稈生物反應堆后一般是起壟栽培,因此結合膜下滴灌(或微噴)效果良好。若使用漫灌的方式則不利于農事操作。(劉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