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8 14:14:00
■楊賢博
我的家鄉(xiāng)在秦嶺之巔,一道山脈橫貫?zāi)媳?。呆慣了關(guān)中的人,有機會進了山,就不想再走,幽默地喊道:“一到牧護關(guān),心一下子都涼透了。”
年輕時候,曾有很多宏大的想法:人是逼著前行的,不要自己留后路,才能走得更遠(yuǎn)。似乎離故鄉(xiāng)越遠(yuǎn)越有出息,遠(yuǎn)方永遠(yuǎn)是一種向往。
而我,也許沒有太多出息,不時地回頭。回頭看自己走過的路,回頭看留戀的那片故鄉(xiāng)的土地,回頭看留守在村子里的熟悉面孔,直到他們漸行漸遠(yuǎn)......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送別的過程,且不必追。
年少時掏鳥蛋爬高的樹也在歲月流逝中消失了,連同那些快樂或摔傷的記憶,只剩一個枯腐的根,堅挺而滄桑。我一次又一次回來,目送著那些印象中見了就急忙打個招呼的父輩們一個個落葉歸根,熟悉的面孔越來越少。
也正是在村子里紅白喜事的場活中,才知道那個帥氣又勤快的小伙是村子福良的二兒子,他上前喊了句“叔”,急忙掏出煙給我。那個穿著像城里姑娘的女子,是鐵牛家的,拿著手機笑著聊著。那個帶著眼鏡的斯文小伙是存社家的,剛大學(xué)畢業(yè)。
這些孩子對于我來講是陌生的。他們的父母和我是一代人,小時候根深葉茂的大柳樹下,月色朗朗的夜色之中,玩過“打仗”的伙伴,一起山上砍過柴,一起挖個土窯燒洋芋,烤過別人地里包谷棒子的人,問及年齡,這個五十二,那個四十九了。
這一代人,本屬于村莊里的主力軍,卻奔走在城市的邊緣。高樓下、城中村、菜市場、人市上......無論是哪個角落,都有著這代人的身影,烙印斑斑,歲月的痕跡雕刻在臉上,我們異口同聲地感慨“老了!”
是的,老了!這個不可爭辯的事實。看看我們的孩子都門扇高成人了,能不老嗎?
好多戶群眾移民搬遷到了鎮(zhèn)子上,住上了安置樓,這個時代有太多優(yōu)越性,擺脫貧窮是對弱勢群體的尊敬,這個時代做到了。讓我們時常感激,更多感慨。老房子白墻紅瓦,錯落有致,自然而然的順著溝里的坡度散散落落地座落在山根,既沒有別墅的顯眼,也沒有磚房的耀眼,錯在綠水青山間極為養(yǎng)眼。房子靠著山,對面不遠(yuǎn)也是山,綠植包裹著,一條四季不枯的河,流淌著一汪清澈。
曾經(jīng)沙石鋪就的鄉(xiāng)村路,沿著河流的彎曲彎曲著,如今已經(jīng)變成了平坦的水泥路,再沒有了這兒一個坑那兒一個塄。藍(lán)天白云下,呼吸著新鮮的空氣,三家兩戶的一個出路一邊連著村路,一邊連著院子,這個院落姓李,那個院落姓曹,塄下那四戶姓羅。山腳下、河對面,時不時出現(xiàn)三棵或多棵高挺的松樹,葉針鋪天蓋地的罩在一起,蒼勁而茂盛,樹下一定是祖墳。
祖墳是村落里一姓氏家族的根。生命的延續(xù),如有那松樹的枝干,在四季變化的時光中延續(xù)。不管你走多遠(yuǎn),故鄉(xiāng)總有著別人感受不到情愫,更有著訴說不完的故事,夢里炊煙的惦念,靈魂深處的期待……
夕陽西下,我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習(xí)慣了這種坦然也學(xué)會了這種認(rèn)真。學(xué)會了這種懶散也學(xué)會了這種欣賞。人,總有一塊安妥靈魂的地方。那一定是繁華過后的寧靜,一個屬于自己守望的厚土——故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