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8 17:39:53
新華社記者王金金
“品質(zhì)好的牛犢,腿粗、毛色亮,現(xiàn)在能賣到1萬元以上。”馬應壽打量著自家牛圈里的13頭牛,心里開始盤算,“今年牛肉價格好,掙幾萬塊錢不成問題,明年還能再多養(yǎng)幾頭。”
年過五旬的馬應壽,家住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青石嘴鎮(zhèn)下吊溝村。“馬娃過得不容易。”3年前,同村村民認為家境困難的馬應壽這輩子注定要與貧困劃上等號。
雙腿殘疾的馬應壽,多年來與有智力障礙的妻子靠打零工、種地維系家中開銷,照顧兩個上學的孩子。
2018年5月,記者初見馬應壽,他正坐在破舊的輪椅上,佝僂著背、費力地推動著車輪清理牛圈。“別看我腿腳不靈活,但只要能掙錢,啥活我都能干。”馬應壽說。
在工地打雜、在田間翻地、跑三輪摩托車搞運輸……記者無法相信眼前這位身材“單薄”的中年男人有如此豐富的經(jīng)歷。“過去吃飯就是開水泡饃,年景不好時,還要去親戚家伸手要糧食。”馬應壽摸著手上的老繭說。
從小喜歡觀察動物的馬應壽,自學了“相牛”的本事,得到十里八鄉(xiāng)鄉(xiāng)親們的稱贊。“誰家的牛生什么病,馬應壽一看就知道。”下吊溝村黨支部書記馬德禮說。
“空有本事、沒有本錢,啥時候能有自己的牛,日子就好了。”那段時間“牛伯樂”馬應壽每天都在期盼。
為幫助貧困戶摘“窮帽”,青海省自2016年起對滿足有發(fā)展項目、有資金需求等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被稱為“530”的青海省金融精準扶貧小額貼息貸款。
5萬元、3年期、全額貼息、免抵押、免擔保貸款,金融扶貧為眾多貧困戶脫貧致富“解渴”。
2018年,在村干部推薦下,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馬應壽在門源縣農(nóng)商銀行申請了“530”貸款,5萬元貸款隔天到賬。銀行客戶經(jīng)理牛才仁東智說:“馬應壽信譽好,還有‘相牛’技術,村干部推薦銀行貸款給他,就是扶貧。”
“馬娃養(yǎng)牛了。”一時間成了小村莊的新聞。過去幫村民挑牛犢的馬應壽,用貸款買了10頭牛犢,當年凈賺4萬多元。
今年7月初,記者再次到馬應壽家。脫貧后,他的家和兩年前沒什么變化,家里最值錢的仍是一臺舊電視、一個破冰箱。
“錢要花在刀刃上,不能用來裝修房子、買衣服。”如今,馬應壽家的牛棚里已有13頭牛,院子里還養(yǎng)了4只雞和30只兔子。馬應壽掰著手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xiàn)在西門塔爾牛價格高,一頭牛犢能掙7000元、一頭大牛的利潤在3000元左右。”
據(jù)統(tǒng)計,截至6月底,青海省為和馬應壽一樣的5.44萬建檔立卡貧困戶發(fā)放財政貼息各類扶貧貸款58.6億元。
“政策這么好,我得讓日子越來越牛。”望著滿棚的牛,馬應壽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