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8 15:54:06
“雙節(jié)”來臨前夕,在甘肅省隴南市文縣的大山深處,白馬藏族小伙扎西身著民族服飾,往返于鐵樓藏族鄉(xiāng)“旅游村”之間,為迎接游客忙碌著。他直言,“若在以前,這會是個‘稀罕事’。”
生活在文縣鐵樓鄉(xiāng)白馬河流域的白馬藏族,是古代氐人的后裔?,F(xiàn)在當?shù)氐陌遵R人約3000人,他們在生產和生活中還保留較多的傳統(tǒng)習俗。
鐵樓是文縣唯一一個民族鄉(xiāng),距縣城20多公里。多年以前,因立地條件、自然條件差,封閉落后,曾是文縣最窮的鄉(xiāng)鎮(zhèn)之一。
“兒時印象中,鄉(xiāng)村臟亂差,房屋破爛,一下雨就漏水,道路泥濘不好走,幾乎沒有外人愿意踏足,村民不會主動與外人接觸。”扎西說,和諸多生于大山的孩子一樣,“逃離大山”成了他年幼時的夢想。
留守在深山中的這些古樸村寨,有著白馬人民俗文化“博物館”的美譽。2015年,當?shù)卣e辦白馬民俗文化旅游節(jié),助推文化旅游產業(yè)融合發(fā)展,首次向外界“敞開大門”。
在外地讀書的扎西,中途多次返回家鄉(xiāng),見證著熟悉村落日新月異的發(fā)展。民俗文化寨門、圖騰柱、文化廣場、仿古欄桿、廊橋??眼前的一幕幕都讓扎西“不敢相信”。他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在大城市生活,日漸發(fā)現(xiàn)祖輩們留下的文化彌足珍貴,返回家鄉(xiāng)的渴望越來越迫切。”
建民俗風情村寨、推廣白馬非遺文化、挖掘文化旅游發(fā)展……當?shù)卣尠遵R文化“走出深閨”的同時,還“織密”交通網助力“旅游通道”,塑造“原味景點”,為鄉(xiāng)村游增色添彩。
“是時候,該回家了。”2016年,25歲的扎西返鄉(xiāng)加入旅游行業(yè),如今已是當?shù)匾患衣糜喂竟芾碚摺?ldquo;通過現(xiàn)代方式重新演繹的民俗文化,成為外地人了解白馬風情的窗口,傳承古老民族文化也成為我的使命。”他說。
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池哥晝”面具舞,是白馬人正月里的“重頭戲”。為了更好地向外界展示該傳統(tǒng)文化,扎西“走街串巷”鼓勵村里老人回憶過去生活點滴,并將此編排成音樂、舞蹈,活態(tài)演繹成“打墻舞”“耕地舞”“火把歌”等,搬上舞臺。
2019年,文縣接待游客186萬人次,實現(xiàn)旅游綜合收入9.67億元人民幣。曾是甘肅省23個深度貧困縣區(qū)之一的文縣,通過文化旅游、電商、產業(yè)發(fā)展等扶貧方式,貧困發(fā)生率從2014年的36.58%降至2019年的0.22%,2019年11月退出貧困縣序列。
沿著白馬河往上走,年逾六旬的白馬藏族阿媽在門口手工縫制沙嘎帽,一旁擺放了若干成品,供游人觀賞購買。好奇的游人不時走近探頭細看,老阿媽便停下手中活計,大方地展示帽子細節(jié)。
“生活越來越好,村民也更加自信地接納外地人。”扎西說,如今的白馬人敞開大門迎接各族朋友探秘、了解白馬文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被“喚歸”鄉(xiāng)村。
(實習生:谷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