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0 14:45:10
新華社記者趙東輝、王勁玉
從磧口鎮(zhèn)黃河古渡口出發(fā)順著蜿蜒的山路攀爬2公里,一處山坳里的古村落豁然開朗,游客猶如落入世外桃源。藝術家吳冠中稱它為“黃土高原上的布達拉宮”。歷史見證了它的繁華、衰落,如今由于沿黃旅游的興起,村子又“活”了起來。
這是10月14日拍攝的山西呂梁磧口鎮(zhèn)李家山村(手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馬亞運 攝
這處古村落名叫李家山村。20世紀80年代末,吳冠中受邀來到了這里,從山底拾級而上,依山而建的11層院落讓他不禁感嘆“這里的房子像是從山里長出來的”。從明清開始,李家山村作為黃河古渡口晉商家屬生活區(qū)而存在。
今天,在村子東頭的小廣場上,農民李月成身穿羊皮襖,頭戴白毛巾,腰里別著旱煙袋,傳統(tǒng)黃土高原的著裝引得游客爭相拍照,一首首山歌唱得游人心里歡喜。
來自北京的畫家白羽平在國慶長假之后又一次來到了李家山村,一同前來的還有國內90多名畫家。山村不大,繞著坳口行走一圈能看到村子的全貌,散落在村子四處的畫家們用自己的畫筆把村子搬到畫布上。“這里的建筑很入畫,我們能感受到歷史的溫度。”白羽平說。
10月14日,來自全國各地的畫家在李家山村寫生(手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趙東輝 攝
在清代至民國年間,晉商有一條糧油之路,晉商將河套平原生產(chǎn)的糧油、皮毛、甘草等通過黃河水運運到磧口,再用騾馬、駱駝馱運到晉中平原。歷史的風霜剝蝕著那段輝煌又艱苦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作為家屬區(qū),李家山村保留了對遙遠時光的記憶。
李海平家的房子是李家山村最年輕的,這座建于1918年的院子也是李家山村最早接待游客的地方。20多年來,李海平的身份不斷地增加,向導、廚師、民宿老板、民歌手,李海平一直是村子的“活廣告”,每年接待上千人也讓這個莊稼漢子有了不菲的收入。
由于村子封閉、生活不便,李家山村居民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逐步搬遷到了山下的新村。“改革開放之后,住在山坳里的村民們開始陸續(xù)下山,村子最多時有超過1000人居住,但現(xiàn)在只有30來人。”李家山村第一書記續(xù)斌說。
搬遷到山下讓村民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近年持續(xù)展開的脫貧攻堅戰(zhàn)讓這個貧困村徹底擺脫了貧困,隨之而來的旅游經(jīng)濟讓許多村民的日子變得富裕起來。
10月14日,身穿羊皮襖、頭戴白毛巾的李月成(右)與游客互動(手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勁玉 攝
70歲的李月成在去年回到舊村后花了1萬元買了1頭毛驢,在村子東面的廣場上,他一邊唱民歌,一邊讓游客騎毛驢體驗黃土高原的“土味浪漫”。民俗表演讓李月成這個失去勞動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每天也有了多則四五百、少則三五十元的收入。貧困戶程玉香也回到了她那處康熙年間修建的土窯洞,靠著開民宿,程玉香僅國慶節(jié)8天假期就收入了3000多元。
這是10月14日拍攝的修建于康熙年間的土窯洞(手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勁玉 攝
磧口位于呂梁山脈的西北部,自2018年以來,呂梁地區(qū)已建成了296公里的沿黃旅游公路,并把磧口古鎮(zhèn)等多數(shù)沿黃旅游景點串聯(lián),帶動沿線50個貧困村通過發(fā)展旅游關聯(lián)產(chǎn)業(yè)脫貧致富,惠澤沿線貧困群眾18萬人。磧口所在的臨縣作為山西省最大的貧困縣乘上了沿黃旅游這趟“快車”。
“交通條件便利了,近些年磧口古鎮(zhèn)每年游客都能增加10來萬,去年接待了70萬名游客,李家山這個古村落也被越來越多的游客發(fā)現(xiàn)。”磧口鎮(zhèn)黨委書記李金峰說。
這是10月14日拍攝的修建于1918年的傳統(tǒng)院落(手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勁玉 攝
鎮(zhèn)里有個《夢回磧口》的演出,說的是晉商走西口的故事。晉商那時是不帶女眷的,李家山成了走西口晉商的歸宿和寄托,是他們魂牽夢縈的溫柔之鄉(xiāng)。越來越多來到磧口的游客,總會來到李家山撫摸昔日晉商的情感和脆弱。
趁著沿黃旅游的火熱,李家山村引入了專業(yè)化運營公司,將98座傳統(tǒng)院落逐步開發(fā),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在保持古村原始風貌不變的前提下,讓“活”了的村子變得更有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