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2 14:48:16
灞橋區(qū)農村衛(wèi)生廁所智能管護平臺工作人員劉玲麗(右三)正在為村民講解智能管護平臺相關知識。
改建之后的農村廁所。
陳森道老人正在為大家介紹新農村的新廁所。
手機智能化管理。
新農村改廁后面貌。
本報記者 胡小寧 文/圖
農村改廁工作是農村人居環(huán)境整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改廁后,糞便抽得不及時咋辦?”“遇到問題,到哪投訴?”……一系列的問題,曾經長期困擾著相關職能部門和廣大農戶。
農村改廁“三分建、七分管”。隨著農村改廁戶數的逐漸增多,圍繞農村改廁后續(xù)管護機制不健全、標準不統一、維護不及時等現實問題,西安市相關職能部門經多方考察、調研,適時、及時引進了“農村改廁智能管護平臺”,以信息化技術為“巧勁”,高效、便捷、準確地解決了農村衛(wèi)生廁所的一系列管護問題。
“新農村”有了“新廁所”
12月14日下午,記者來到西安市灞橋區(qū)農村無害化廁所智能管護指揮中心,體驗這里的大數據如何為農家“改廁到位后”進行全方位管護。
進入大廳,墻上一幅裝裱精致的字畫立即映入眾人眼簾,“這是東張家坡村的陳森道老人送來的,老人今年81歲了,他見證了農村改廁發(fā)展歷程中的各種艱難和變化,對改廁這事感觸特別深。”圍觀村民熱情地介紹著。
提起農村改廁,陳森道老人有著說不完的話:“以前,家家戶戶的廁所都建在屋外,影響外觀整潔不說,氣味也很難聞?,F在農村改廁,每家每戶都建成了衛(wèi)生廁所,干干凈凈,最關鍵的是后期服務也是非常好?,F如今,我們新房子住著舒心,新廁所用得放心,咱農村人的小日子一點也不比城里人差。”
對于此前曾有部分村民擔憂并試圖阻止農村改廁的主要原因,工作人員表示,農村改廁必須與后續(xù)管護工作同步推進、同步實施,確保“廁所壞了有人修、糞便滿了有人抽、抽走之后還能有效用”,并通過市場化運營,建立起專業(yè)、穩(wěn)定的服務管理隊伍。只有確保西安市農村無害化衛(wèi)生廁所的有序運行,才能讓這一民生工程扎實惠農。
“新廁所”有了“新大腦”
無害化廁所建好了,后期維護怎么辦?廁所滿了找誰處理?
在推進改廁過程中,灞橋區(qū)農業(yè)農村局局長辛鋒濤發(fā)現了一些棘手的問題。“新廁所建好之后,如何更好地管理和維護它,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辛鋒濤說。
帶著這個難題,由具體負責改廁工作的鄧宗強帶領改廁辦工作人員,積極向改廁長效管護工作開展相對成熟的山東省有關部門上門取“經”,對山東省農村無害化衛(wèi)生廁所后續(xù)管護長效機制建設情況進行了考察調研。
“當地的農村衛(wèi)生廁所智能管護平臺建設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fā),依托互聯網大數據平臺,我們可以建立、健全改廁后續(xù)的長效管護機制,從而解決廁所建好了‘怎么管’的頭疼問題。”鄧宗強說。
很快,一場新一輪的“廁所革命”在灞橋區(qū)迅速開啟,并很快掀起了一股強勁的“智慧新風”。之所以說是“智慧新風”,那是因為,當地也有了“農村無害化廁所智能管護平臺”這個新興大腦。
“新大腦”有了“新智慧”
14日下午,記者在灞橋區(qū)農村無害化廁所智能管護指揮中心看到,平臺智慧大屏幕上正在清晰顯示著全區(qū)各個街道、各個村莊、各個農戶家的實時廁所動態(tài)信息。
灞橋區(qū)農業(yè)農村局副局長楊小龍告訴記者:“我們開發(fā)了‘1+3+4’為核心的戶廁智能管護平臺。建立1個統一數據中心,對戶廁信息、日常管護動態(tài)數據統一錄入,形成大數據,為長效管護提供基礎數據支持和動態(tài)監(jiān)管依據。建立三級監(jiān)管終端,成立區(qū)、街管護中心、村級管護平臺,實現了分級管控。安裝四型APP工作終端(車輛端、維修端、村管端、用戶端),實現了報抽、報修、管護網上‘接單’,高效作業(yè)、全程管控。村民家的廁所滿了,只需要微信掃碼或者打個電話,48小時內,吸糞車就會準時來到家門口。”
辛鋒濤介紹:“我們成立了灞橋區(qū)農村衛(wèi)生廁所智能管護指揮中心,在各街道設立智能管護中心,村民報抽保修數據、滿意度、吸糞車亂倒報警等各項管護數據能夠實時顯示,并生成對街道工作人員的準確考核數據。”
指揮中心給每一家改廁戶安裝了改廁戶牌、張貼了便利貼、發(fā)放了使用“明白紙”,針對撥打電話或掃碼有困難的群眾,指揮中心還特別貼心地在村里專門設置了協管員幫助保修。
為了對吸糞車進行有效管理,車上裝有GPS定位系統、智能傳感系統和無線監(jiān)控系統等智能化硬件設備。當車輛排污時,系統會自動對車輛定位,如非指定坐標范圍,軟件會自動報警,同時給出報警的地點坐標及監(jiān)控畫面。
“解決了抽糞問題,廁所壞了也知道該找誰修,這下衛(wèi)生廁所用起來就更舒心了。”村民姚新利開心地說。
據了解,自2018年農村人居環(huán)境整治三年行動開展以來,西安市累計完成了無害化戶廁提升改造41.02萬座,超額完成三年改廁40萬座的目標任務。下一步,西安市將不斷完善該智能管護平臺,充分發(fā)揮好平臺作用,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手記
廁所建得好 更要管得好
■胡小寧
廁所建得好,更要管得好。
2018年至今,農業(yè)農村部、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會同有關部門積極行動,農村衛(wèi)生廁所普及率超過60%。這兩年,去農村實地走訪,也能切身感受到改廁工程給群眾生活所帶來的新變化。
但當前農村改廁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說,一些地方技術模式選擇不科學、產品和施工質量不高、運行維護機制不完善等現象依然存在。改廁的初衷是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但是,農村各種改廁亂象始終不容忽視。“改”后的廁所也有質量差不實用,導致廁所“前頭改,后面拆”,或者長期閑置,成為“擺設”,讓民生工程變成了“民怨”工程。一些村民甚至把廁改稱為新的形式主義,有些村鎮(zhèn)甚至是為完成任務而勉強敷衍改建廁所。
試問這樣的改廁質量,村民怎能用得放心?新農村生活又怎能讓群眾“過得舒心”?
所以,相關職能部門要提高服務意識,逐步完善農村改廁標準體系,才能有助于上述問題的逐一解決與逐步完善。
小廁所,關乎大民生。為群眾辦實事的時候,相關部門要多做調研,實際了解群眾需求。這樣的為民工程才能經得起群眾考驗,讓群眾切實體會到“大家庭”的溫暖和“小家庭”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