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8 09:06:34
山東省壽光市侯鎮(zhèn)有個“發(fā)明達人”,名叫李英濤,他鉆研胡蘿卜收獲機七年,前后投入70多萬元。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終于研制出可以替代人工拔蘿卜的胡蘿卜收獲機。如今,這個胡蘿卜收獲機申請了四項國家發(fā)明專利,其中三項實用新型專利證書已經(jīng)通過。
李英濤是個“機械迷”,家里開著維修廠,自己也是個資深修車工。2019年,家里開始種植大棚,他就一邊種大棚一邊修車。偶然的機會,他發(fā)現(xiàn)村里的胡蘿卜種植戶,存在一個共性難題:種植胡蘿卜的村民基本每戶都有幾十畝地,最頭疼的就是每年胡蘿卜收獲的時候,因為沒有專門收獲胡蘿卜的機械,拔蘿卜、切櫻、裝袋,每一道工序都是一個“大工程”,每天都需要雇用幾十人,效率低、費時費力,所以他就想嘗試研制一臺省工又省時的胡蘿卜收獲機。
因為沒有參考,李英濤只能靠自己摸索。為了研究這個機器,李英濤花了七年多的時間,白天上班,晚上回來研究機器。“為了研究這個機器,向親戚朋友借錢,還貸了款,再加上自己的積蓄,一共投入70多萬元,親戚朋友怕我投入的錢打了水漂,所以我感覺壓力非常大。”李英濤介紹說,為了研制機器,他經(jīng)常外出,維修點的客戶也越來越少,跟妻子一起種的大棚也顧不上,加上銀行催貸,日子一度過得很緊巴。
李英濤指著機器介紹說:“光這個分行器就研制了兩三年,它是可以單獨申請專利的。胡蘿卜一般是一個壟上種兩行,行距較窄,普通機器要同時拔兩行的話容易拔斷,這就需要分別拔取,再切割蘿卜櫻,費兩遍工夫,而用了分行器,一下子就節(jié)約一半時間。”
所有的配件,都是李英濤一件一件淘換來的,有的是拆舊料,有的是買成品,經(jīng)過七年的研究和改進,這臺胡蘿卜收獲機終于給李英濤帶來了希望。“最難的不是買成品零件來組裝,而是要買鐵進行加工焊接,制作自己需要的零件。制作零件的過程需要反復研究摸索,有時候兩三個月才能制作完成一個零件。”李英濤說,雖然有時候只是一個零件,但是整個機器關鍵的零件也就那么幾個,所以必須認真研究、馬虎不得,稍有不對整個機器就無法運轉(zhuǎn)。
終于在2019年底,這臺胡蘿卜收獲機成功投入使用。原來拔蘿卜和切櫻這兩個環(huán)節(jié),需要30個人工作一天。現(xiàn)在用這個機器,只需要一人操作,半天就能完成。接著,他申請了四項發(fā)明專利,目前有三項專利證書已經(jīng)下發(fā),還有一項正在審核。“雖然過程比較艱難,但有這樣的結(jié)果,再苦再累我都覺得值了。”李英濤激動地說。
李英濤的胡蘿卜收獲機得到了周邊胡蘿卜種植戶的青睞,現(xiàn)在已經(jīng)投產(chǎn),實現(xiàn)盈利。根據(jù)地塊情況,每畝地收取150至200元的費用,比人工拔取節(jié)省接近一半的費用,省工省時省力?,F(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看好了李英濤的胡蘿卜收獲機。
“按照10畝地計算,用30個工人,按照正常人力成本,平均每人每天200元,一天就要6000元。再加上松土一畝地70元,總計完工需要接近7000元。用這種收獲機的話3500元就夠了,能夠節(jié)省一半的費用。”李英濤說,雖然現(xiàn)在很多人看好了這個機械,但他還是想更加精益求精,繼續(xù)升級讓機器的效率更高。他表示,一個人資金比較困難,希望能找到合作伙伴或者公司,一塊兒把這個項目做大,希望這臺胡蘿卜收獲機能改進得更好,給更多的人帶去實惠和便利。(作者:梁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