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5 11:43:51
無人機從稻田上飛過,200多畝的農作物長勢分析就出現在平板電腦上。接下來的一系列智能農技輪番上陣,都只需要一個人進行操作。11月11日,極目新聞記者探訪了解到,武漢市正在創(chuàng)新實踐的智能化農機應用新模式,讓種地變成“傻瓜模式”,卻實現了農戶收入倍增。
未來五年,武漢市將加大力度重點發(fā)展“數字+農機”和建設“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對符合條件的智能農機實施市級疊加購機以獎待補,最高可獎50%。
一個人操作近十項智能農機器具
11月11日上午,極目新聞記者在武漢市黃陂區(qū)利梓農機專業(yè)合作社看到,連片的稻田里,智能自動駕駛收獲機、無人駕駛拖拉機,大疆T30無人機撒肥、播種等多種智慧化農機輪番上陣,忙得不亦樂乎。然而,在田壟上,進行所有機器操作的農戶只有一個人。多數人印象里的傳統(tǒng)農機手儼然已變身成為現代農機的智能操作手。
“所有的無人機與5G智能聯(lián)合收割機組各司其職,現在種田稱得上是一種‘傻瓜模式’了。”合作社負責人繆斌介紹,現在農機作業(yè)從耕田整田、施肥、栽插、播種、田間管理到收獲都實現了無人化,自己僅僅在家操控電腦或手機而已。
智能農機實現效率提升助農戶增收
在無人機帶來種田便利的同時,農戶們的收入還在成倍增長??姳蠼榻B,僅多光譜無人機巡田一項,就能為合作社2000畝水稻節(jié)省化肥費用4萬元、人工10萬元,引進的各類智能農機每年可為合作社提高作業(yè)效率50%,節(jié)本增收效果明顯。
與繆斌一樣正在受益于智能農機化生產的,還有來自武漢的50多位“新農人”。在武漢市智能農機應用技術培訓班上,多位智能農機示范推廣基地業(yè)主告訴極目新聞記者,目前在實際農業(yè)生產中,正在實現農機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智能農機與無人農場、智能農機信息化,以及農用無人機的全方位應用技術,讓生產效率更高,成本變得更低,收益由此實現了明顯增長。
武漢全面推進數字農機最高獎補50%
武漢市農機中心負責人王愛民告訴極目新聞記者,武漢市農業(yè)領域全面進行新機具、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激發(fā)了經營主體發(fā)展生產的積極性,在全市秋冬農業(yè)生產中充分發(fā)揮了主力軍作用。同時,也為武漢市推進撂荒地復耕復墾工作提供了裝備和技術支撐。
據統(tǒng)計,截至目前,武漢市秋冬農業(yè)生產共投入數字農機近2萬臺套,已完成油菜機播20萬畝、小麥機播5.5萬畝。
王愛民介紹,按照計劃,未來五年里,武漢市、區(qū)農機部門將加大力度,重點發(fā)展“數字+農機”和建設“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通過加大政策支持,對符合條件的智能農機實施市級疊加購機以獎待補,最高可獎50%。
接下來,武漢市還將持續(xù)加大高端、先進、智能農機的引進示范推廣力度,為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提供裝備支撐。(記者 曹磊 通訊員 周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