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0 10:17:11
7月18日,在通遼市科爾沁區(qū)玉米單產提升萬畝噸糧田示范區(qū),清河鎮(zhèn)新倉農機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趙宏誠,正和工作人員用無人機給玉米噴打農藥,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為今年豐收再“加碼”。
合作社今年種植的5400畝玉米采用的都是“密植”新技術,新倉農機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去年種植“密植”玉米4000畝,平均單產達到1023.5公斤,因籽粒的含水量少,深受收糧企業(yè)的歡迎,潮糧也賣到了1.2元每斤。
趙宏誠看著長勢喜人的玉米感激地說:“中國農科院的專家和當地農業(yè)推廣中心的技術人員,不定時不定期地到我們田間地頭做指導,在技術上給了很大的支持,我們種糧食越來越有奔頭了?!?/p>
通遼市地處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之一的我國東北黃金玉米帶,玉米是該市第一大作物,通遼黃玉米是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該市每年玉米播種面積占糧食作物總面積的90%左右。今年,全市玉米種植面積1821.2萬畝,較上年增加35.7萬畝。
近年來,通遼市深入貫徹落實“藏糧于技、藏糧于地”戰(zhàn)略,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在尋求破解玉米增產增效瓶頸上下足功夫,讓“中國飯碗”裝上更多“通遼糧”。
從2019年起,通遼市與中國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深入合作,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栽培與生理創(chuàng)新團隊駐扎在通遼基層生產一線,通過科技包縣的形式,建立了11個核心示范基地,進行技術攻關、集成示范,積極推廣選用耐密抗倒品種,推廣大小壟種植、精細整地、導航播種、合理密植、滴水出苗、化學調控、水肥一體化、病蟲草綜合防治、籽粒直收等關鍵技術集成的“密植”技術模式。
在通遼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中國農科院李少昆專家工作站”記者看到,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張國強博士帶領團隊成員,在比人還高的玉米地里來回穿梭,進行各種試驗數據采集工作。
“我們基地開展制約玉米生產瓶頸問題技術攻關,新品種鑒選、密植滴灌水肥一體化研究、新型肥料應用、新機具推廣、新技術模式熟化集成、智能化管理示范展示等60余項,持續(xù)積累各類試驗數據,不斷完善升級技術模式,旨在引領當地玉米種植理念的改變和現(xiàn)代化生產水平的提高。”張國強說。
據了解,通遼市持續(xù)加強與中國農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先后成立5個“中國農科院專家工作站”,今年又新成立“通遼市玉米高產研究中心”,中國農科院派駐30多名專家碩博研究生開展試驗示范和技術服務指導。通遼市玉米新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基地被全國農技中心認定為第二批國家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通遼市玉米科技小院入選全區(qū)“十佳助農”科技小院。今年以來,中國農科院、自治區(qū)、通遼市等各級專家親自授課培訓技術人員和合作社、種植大戶2000余人。
在2022年秋天,通過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開魯縣開魯鎮(zhèn)千畝示范區(qū)平均單產達1227.58公斤,科爾沁區(qū)錢家店鎮(zhèn)萬畝示范區(qū)平均單產達1087.93公斤,分別創(chuàng)造了東北春玉米區(qū)千畝和萬畝連片大面積單產紀錄。單產1227公斤,比全國平均水平429公斤高798公斤,比我區(qū)平均水平492公斤高735公斤,此技術已經成為通遼玉米增產增收的“金鑰匙”。通遼“密植”技術模式在東北玉米區(qū)開始逐漸推廣。
今年,通遼市印發(fā)《通遼市玉米密植高產精準調控(節(jié)水增糧)行動方案》《通遼市主要糧食作物單產提升實施方案》等11個文件,通遼市農牧局組成八個技術服務和督導組,常年包聯(lián)各旗縣推進糧食生產等重點工作。
2023年以來,通遼市優(yōu)質高效增糧、綠色高質高效、玉米主產區(qū)地力提升、化肥減量增效、玉米單產提升工程等項目重點支持主要糧油作物單產提升,統(tǒng)籌資金約1.6億元,其中僅玉米單產提升工程項目就爭取到中央財政資金6000萬元。在政策資金的帶動和影響下,全市建設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百畝田100個,千畝方125個,萬畝片30個,推廣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面積238萬畝,帶動全市“噸糧田”面積260萬畝以上。
通遼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主任葉建全說:“現(xiàn)在看咱們玉米的長勢,今年是有望超過去年。另外,從單產的穩(wěn)定提高和總產的穩(wěn)定提升這一塊兒,‘密植’這個技術模式提供非常好的支撐和保障。玉米的單產穩(wěn)定和總產的穩(wěn)定,對于國家的糧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