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4 18:11:32
地處毛烏素沙地和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的榆林,喬灌草星羅棋布,植被郁郁蔥蔥。此情此景,讓人很難相信這里曾經黃沙圍城、風沙肆虐。而此等巨變,歸功于黨領導下的一代代治沙人的辛勤付出和榆林人民的共同努力。7月15號上午,榆林學院“沙海桑田,強農有我”暑期社會實踐隊赴陜西省治沙研究所進行實踐參觀與學習。
圖為實踐團與治沙所領導班子成員合影留念
到達治沙所后,實踐團一行對榆林毛烏素沙漠沙地生態(tài)修復及優(yōu)良固沙植物進行交流并座談。座談會上,陜西省林業(yè)科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治沙研究所黨委書記石長春講述了以漆建忠研究員為首的老一輩治沙工作者經過60多年的引種、栽培、試驗、擴繁和飛播造林種草技術,最終使沙洲變綠洲的艱辛歷程。并與史建國教授圍繞以植物措施為主的固沙植物展開交流,重點就桑樹的固沙能力、生長環(huán)境、耐寒耐旱等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指出桑樹不僅起到了防風固沙的作用,還有利于打造有機生態(tài)產品。
圖為實踐團與治沙所領導班子成員進行座談會
隨后,劉喜東副所長和指導老師史建國教授的帶領實踐團前往紅石峽沙地植物園。在植物園內,劉副所長邊介紹園里的植物,邊給大家講解榆林市治沙的艱苦奮斗歷程。1957年以前,這里還是光禿禿的沙漠,植被覆蓋率不到3%,植物種類單一,只有沙蒿、沙柳零星分布。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現(xiàn)已全部改造為固定沙地,植被覆蓋率達80%以上,成為榆林的綠色屏障和陜西治沙的名片。
圖為一行人在紅石峽沙地植物園參觀調研
7月15號下午,實踐團跟隨羅主任來到桑樹特色經濟林基地考察調研。在品種選擇、栽培技術、形狀修剪、促成活技術、水肥管理以及適生、抗病能力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并就理論與技術方法等向同學們進行了現(xiàn)場教學。同學們紛紛表示,要在自己的學習領域傳承和發(fā)揚因地制宜、以桑治沙的可持續(xù)農業(yè)模式,使其成為兼顧生態(tài)治理和經濟發(fā)展的沙地農業(yè)系統(tǒng)的重要典范。
圖為實踐團在桑樹種植基地合影
此次治沙所考察學習之旅,大大提高了同學們以腳下的沙地為紙、以充滿生機的桑樹為筆、以生態(tài)與經濟兼?zhèn)涞陌l(fā)展理念為墨,真正做到持“植”以恒,聚桑成林,人沙和諧、綠富同興。
農業(yè)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 符金壯 通訊員 史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