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7 10:47:32
2024年10月中旬播下的這茬小麥,在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qū)陽光利民小麥種植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80后”柳路路和他種糧幾十年的父親看來,是他們記憶里“科技感”最足的一茬作物:從北斗導航系統(tǒng)“加持”下的自駕儀播種,到眼下農田智慧終端指揮下的水肥一體化澆灌,再到可預期的夏收時無人操作……按柳路路的話說:“現在的糧食生產,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
驚蟄過后的關中平原,進入小麥返青的關鍵時刻。渭南市臨渭區(qū)官道鎮(zhèn)小什村的麥田里,處處都是綠油油的喜人之色。漫步田間,苗間距整齊劃一、行間距一致、麥苗個頭幾乎一般高的情形,這和大家印象中麥田里麥苗高低不平、長勢不一的景象,簡直是天壤之別。
伴隨著北斗導航技術的成熟和在農業(yè)生產中的推廣,去年秋播,柳路路開始了精準定位技術“加持”小麥播種的嘗試。“北斗導航系統(tǒng)能精準定位農機具在麥田的作業(yè)范圍、前行速度、行進軌跡。播種機在田間勻速運行,不僅避免了‘漏播漏種’,還確保了麥種埋深一致,這為小麥下種后出苗整齊打下了堅實基礎?!绷仿氛f。
“我們做過測算,將每畝麥田‘邊邊角角’納入耕作范圍后,現在每播種100畝,會有效增加播種面積1畝,產量自然也就‘水漲船高’。更重要的是,每畝播種量從經驗種糧時的35斤,下降到了如今精細種糧時的30斤。投入減少、產出增加,高科技‘加持’下的種糧新體驗,誰不樂意?”
科技感“拉滿”的種糧新體驗,也讓渭南市臨渭區(qū)綠盛現代農機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90后”石宇鋒,堅定了多打糧、打好糧的信心。
石宇鋒說,今年他們合作社種植的麥田超3萬畝。眼下,沒有了往日春灌時來回奔波、大汗淋漓的緊張,石宇鋒氣定神閑間,凸顯的是滿滿自信。
在渭南市臨渭區(qū)官邸鎮(zhèn)廟王村的一塊麥田,石宇鋒在手機上簡單地操作幾下,田壟邊的一臺水肥一體化噴灌機就開始了“自主作業(yè)”。
石宇鋒說,與前些年春灌時田間地頭人頭攢動、奔波忙碌的場景不同,現在幾百、上千畝的麥田,只要一個人,就能在手機上完成包括水肥配比、水量調整、出水時間的簡單操作,糧食生產實現了省工省力。而這些,都離不開田間生產監(jiān)測系統(tǒng)的支持。
在位于麥田的西北角,記者看到,這個包括智能蟲情監(jiān)測燈、作物病害自動預警系統(tǒng)、小麥田間氣候實時預報系統(tǒng)的集成“高參”,不僅能及時將麥田的風向、風速、降雨量、光照甚至田間二氧化碳濃度等關鍵指標實時傳到石宇鋒的手機終端,還向他提出了促進植物抗逆性應加施海藻類葉面肥等具體建議。無人機實時傳回的田間情況,讓他不用下田,就可了解麥田墑情、苗情、蟲情、病情,糧食生產精準性大大提升。
“過去粗放式的生產方式,大水漫灌導致一畝地需水量在80立方米以上,現在只要10立方米;春季施肥,‘撒胡椒面’式的拋灑,一畝地不施30斤氮肥,根本不可能,現在根據農作物生長需要,只要兩斤就夠了。隨著新科技成果在農業(yè)生產中發(fā)揮越來越明顯的作用,讓我堅定了糧食生產的信心?!彼f。
記者從渭南市臨渭區(qū)農業(yè)農村局了解到,作為陜西重要糧食生產基地,2024年臨渭區(qū)秋播小麥63.5萬畝,由于播期土壤底墑充足,加之降水適期,今年苗情優(yōu)于常年,隨著氣溫回升,麥田春管已全面展開。
新時代關中農村青年科學種田,“立體智慧”管理,孕育了夏糧穩(wěn)產豐收的希望。